現將“十五五”規劃建議中的能源部署整理如下:
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。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形成,碳達峰目標如期實現,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初步建成,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,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不斷提升。
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。著力打造新興支柱產業。實施產業創新工程,一體推進創新設施建設、技術研究開發、產品迭代升級,加快新能源、新材料、航空航天、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。完善產業生態,實施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,加快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。
前瞻布局未來產業,探索多元技術路線、典型應用場景、可行商業模式、市場監管規則,推動量子科技、生物制造、氫能和核聚變能、腦機接口、具身智能、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。創新監管方式,發展創業投資,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和風險分擔機制。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,培育獨角獸企業。
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。加強基礎設施統籌規劃,優化布局結構,促進集成融合,提升安全韌性和運營可持續性。適度超前建設新型基礎設施,推進信息通信網絡、全國一體化算力網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建設和集約高效利用,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更新和數智化改造。完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,加強跨區域統籌布局、跨方式一體銜接,強化薄弱地區覆蓋和通達保障。健全多元化、韌性強的國際運輸通道體系。優化能源骨干通道布局,加力建設新型能源基礎設施。加快建設現代化水網,增強洪澇災害防御、水資源統籌調配、城鄉供水保障能力。推進城市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。
高質量共建“一帶一路”。加強與共建國家戰略對接,強化合作規劃統籌管理。深化基礎設施“硬聯通”、規則標準“軟聯通”、同共建國家人民“心聯通”,完善立體互聯互通網絡布局,統籌推進重大標志性工程和“小而美”民生項目建設。
優化國土空間發展格局。強化主體功能區戰略實施,保持城市化地區、農產品主產區、重點生態功能區格局總體穩定,細化明確特殊功能區,完善支持政策和考核評價機制。推動戰略性產業、能源資源基地等布局優化。
加強海洋開發利用保護。堅持陸海統籌,提高經略海洋能力,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,加快建設海洋強國。加強海洋科技創新,鞏固提升海洋裝備制造業優勢,壯大海洋新興產業,發展現代航運服務業。實施海洋調查和觀測監測,推進海洋能源資源和海域海島開發利用,加強重點海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。強化深海極地考察支撐保障體系。堅定維護海洋權益和安全,提高海上執法和海事司法能力。
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,建設美麗中國。綠色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底色。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,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,協同推進降碳、減污、擴綠、增長,筑牢生態安全屏障,增強綠色發展動能。
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。持續提高新能源供給比重,推進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,著力構建新型電力系統,建設能源強國。堅持風光水核等多能并舉,統籌就地消納和外送,促進清潔能源高質量發展。加強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,推進煤電改造升級和散煤替代。全面提升電力系統互補互濟和安全韌性水平,科學布局抽水蓄能,大力發展新型儲能,加快智能電網和微電網建設。提高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,推動能源消費綠色化低碳化。加快健全適應新型能源體系的市場和價格機制。
積極穩妥推進和實現碳達峰。實施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。深入實施節能降碳改造。推動煤炭和石油消費達峰。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,穩步實施地方碳考核、行業碳管控、企業碳管理、項目碳評價、產品碳足跡等政策制度。發展分布式能源,建設零碳工廠和園區。擴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范圍,加快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建設。建立健全綠色低碳標準體系,推動引領國際規則標準完善和銜接互認。完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體系,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特別是極端天氣能力。
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。深入推進生態環境分區管控,加強同國土空間規劃銜接,協同優化產業布局。推動工業、城鄉建設、交通運輸、能源等重點領域綠色低碳轉型。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,提高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水平,促進循環經濟發展。持續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,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,打造綠色發展高地。落實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、金融、投資、價格、科技、環保政策。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,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。
加強重點領域國家安全能力建設。鍛造實戰實用的國家安全能力,突出保障事關國家長治久安、經濟健康穩定、人民安居樂業的重大安全,把捍衛政治安全擺在首位。夯實國家安全基礎保障,確保糧食、能源資源、重要產業鏈供應鏈、重大基礎設施安全,加強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和儲備,提高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水平,維護戰略通道安全,推進國家戰略腹地建設和關鍵產業備份。加強網絡、數據、人工智能、生物、生態、核、太空、深海、極地、低空等新興領域國家安全能力建設。




